随着高考内容改革、中国高考评价的深入推进,高考命题已经形成了新的特点——降低单题的深度,加大单题多点知识的联系,考查综合应用能力;减少死记硬背,加大理论联系社会和实际,考查探究应用能力;减少死搬硬套,强化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考查,考查创新应用能力。新背景下的“一轮”复习,如何实施“大单元”一轮复习,夯实学科学习体系?
一. 为什么要“大单元”复习?
“大单元”复习是“先见森林后见树木”。对于形成学科知识模块、构建学科知识网,最后达成“知识、方法和思维”的三位一体学科系统。
“大单元”复习是既收与又合。新授课是“把书读厚”知识的膨胀过程,高考需要的是“把书读薄”知识内化的过程。如果只是简单的温习和重复,很难形成知识合力、学科能力。
“大单元”复习是重新加工知识。在知识加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维,高位看整套教材,打通跨章节之间的联系,走向深度学习。避免“炒剩饭”,学生却食之无味。
“大单元”复习和二轮专题复习是组合拳。形式上的无缝对接,知识整合上的对接,知识应用上的对接,思维能力上的对接,应考能力上的对接。
二.如何构建“大单元”复习?
知识板块重构。从必修、选择性必修出发,分析知识的类同性,以不同课本不同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为线索,依据深浅度重新整合知识大单元,整合的过程凸显概念性知识、重点和难点知识,形成知识单元网络和思维导图。
考点模块构建。深入分析近三年高考典型题型,剖析考题背后的知识点,分析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,特别是知识之间的链接点,突出综合应用能力,形成考点大单元。
学科模型构建。学科模型是学科思想形成的雏形,把庞大学科知识转化为十几个学科模型,学生通过模型串联知识、理解知识、应用知识,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。
三.如何实施“大单元”复习?
教材知识重新整合。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,参考一轮复习资料,理清知识脉络,重新深度整合教材。依据学科知识的规律、学生思维特点和高考组卷特点形成大单元,将知识、考点和模型大单元有机融合,深度整合不是简单的知识重新组合,要突出知识之间内部的深层次联系,突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。
复习目标精确、层次清晰。要精确到单点知识、知识链、知识应用、知识与方法、学生与思维五个层面,五个层面是层层递进关系。牢牢抓住“基础必掌握、常考必掌握、80%必掌握”。
复习内容具体详实、重难点突出。做到“五个准确详实”:基本概念剖析要详实,知道“为什么”,回归学科本质;基础记忆的落实要详实,知道“是什么”,落实理解性记忆和科学记忆;知识链的深层次关系要详实,清楚“怎么办”,构建知识链和知识网络;经典例题示范要详实,科学选题,深度解析,要在每一道经典示范题中落实;规律总结和规范答题要详实,知识之间联系的规律、知识应用的规律、知识拓展的规律和规范答题要清晰详实。
知识网络的高站位。做到“三个明晰”,即:明晰每一个单点知识在知识网中的位置;明晰每一道题背后的知识点和知识网;明晰学生掌握的深度和宽度。
知识、方法和思维融合。大单元复习是从知识的底层逻辑出发—从单点知识到知识链;从应用到知识链深度整合;从解题方法到规律形成;从学科模型到学科思想的理解;从整体知识应用到学科思维培养。
“大单元”过关验收落实。大单元复习的起点在知识的整合,关键点在于过关验收。每个大单元要有过关检测,杜绝“四个马虎”——测试内容马马虎虎、测试成绩“马马虎虎”、测试后分析“马马虎虎”、补差措施“马马虎虎”。
四.如何推动“大单元”下的深度备考?
推动学生的“会学”。一轮教师的“照本宣科”复习,学生的“墨守成规”学习,容易走入表层“虚假”学习的怪圈。学习的本质是“会学”,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总结、能思考、会应用,拓展思维、总结规律的“收合”式学习。
推动教师的“深备”。教师要做好“大单元”宏观设计,如果只是拿着准备好大单元知识的内容,循序渐进的单一讲授,不可能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,教师讲的目的只有“引”和“挖”的意义,“引”即是穿针引线,把新课中不同的知识点有机联系在一起,生成知识链;“挖”即是在基本概念的深度上进行剖析,能形成“核爆”效应。
回归学科的“本质”。一轮复习要“做题”,但是要摒弃盲目刷题。从“做题”到“解题”,到“解决问题”,背后是学生知识网络的完整、方法得当、思维缜密、探究创新的体现。
知识重组而非重学。知识的重组就是知识再生成、体系再构建、思维再提升的过程。常规一轮复习很大程度上只是知识的重学,提高幅度不大,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升华。
形成学科思维和思想。由单点知识构成知识链,形成各种类型的大单元,大单元之间形成网络,最后形成严密的体系,形成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。
采用“大单元”复习,提升学生的“信息加工能力、逻辑论证能力、科学探究能力、批判性思维能力、情境构建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、思维建模能力、创新性思维能力”等,从容应对高考。